芭蕾舞剧白毛女
芭蕾舞剧《白毛女》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创作,由著名编导胡蓉蓉、傅艾棣、程代辉、林泱泱编导,严金萱等作曲,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“上海之春”并引起了全国轰动,是四十多年常演不衰的红色芭蕾经典。该剧是中国芭蕾的奠基作之一,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。
芭蕾舞剧《白毛女》保留了原作中喜儿、杨白劳、黄世仁、王大春等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,既运用了外来芭蕾的语汇,又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、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等素材,现实与浪漫相结合。音乐上保留原歌曲中“北风吹”、“红头绳”等,还吸收了大量华北地区民歌河北梆子、山西梆子为素材,采用了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。每当舞台上稀疏的雪花飘落,熟悉悦耳的旋律响起,“北风那个吹啊,雪花那个飘啊,年来到……”让老观众回首往日岁月、往昔之情;给年轻观众带来了一个历史、一份新景。
主创人员:
编导: 胡蓉蓉、傅艾棣、程代辉、林泱泱
作曲、配器: 严金萱、陈本洪、张鸿翔(“北风吹”等系歌剧原曲)
舞美设计: 胡冠时、杜时象、朱士场
灯光设计: 张小舟、庄则忠、应日隆
服装设计: 李甦恩、朱士场
化妆设计: 程漪芸
剧情简介
序幕 黄世仁家大门口
看人间,往事几千年,穷苦的人儿受剥削,挨鞭笞。多少长工当奴隶,多少喜儿受苦难。流不完的眼泪,化作倾盆大雨。诉不尽的仇恨,汇成波浪滔天的江和海。
第一场 杨白劳家
除夕,农民杨白劳和喜儿父女准备过年。
汉奸恶霸地主黄世仁上门逼债,打死杨白劳,抢走喜儿。王大春和乡亲们忍无可忍、奋起反抗。赵大叔指点他们参加八路军。
第二场 黄 家
喜儿在黄家受尽折磨,不堪凌辱的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虎口。
第三场 芦苇塘边
狗腿子穆仁智紧追喜儿,在芦苇塘边发现喜儿失落的鞋子,误认喜儿投河已死,悻悻而归。
第四场 荒山野林
喜儿在风刀霜剑中拚搏了多少个寒暑,满头秀发由黑转灰,由灰变白。她登山攀岭,仰对苍穹:“我是舀不干的水,扑不灭的火,我要活,我要报仇!”
第五场 家乡村头
大春带领八路军回到家乡,决心把受苦难的人民救出苦海,得知喜儿的遭遇,更是怒火中烧。黄世仁、穆仁智闻风丧胆,匆匆逃跑。
第六场 奶奶庙
白毛女(喜儿)在奶奶庙与黄世仁、穆仁智相遇,见仇人、烈火烧,恨不得把他们撕成千万条。
大春等追捕黄世仁而至,惊疑白毛女,尾追而下……。
第七场 山洞
几多年,几多变,亲人相见泪涟涟。太阳出来了,受尽苦难的人们重见天日。
第八场 广 场
千年的仇要报,万年的冤要伸,喜儿和劳苦大众喜获新生。
团体介绍
上海芭蕾舞团成立于1979年,前身为大型芭蕾舞剧《白毛女》剧组。《白毛女》作为尝试芭蕾民族化的重要作品之一,为上海芭蕾舞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,同时也确立了上海芭蕾舞团国内一流的地位。《白毛女》曾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并久演不衰,至今已上演1700余场。
历经30多年,上海芭蕾舞团从《白毛女》起步,到如今拥有了《天鹅湖》、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、《葛蓓莉娅》、《仙女》、《胡桃夹子》、《吉赛尔》、《堂•吉诃德》等世界经典芭蕾舞剧,《白毛女》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《花样年华》、《马可•波罗——最后的使命》、上海大剧院版《胡桃夹子》、《简•爱》等原创舞剧以及《清风舞影——巴兰钦芭蕾舞蹈诗》、《欢乐颂——芭蕾精品晚会》以及《舞之魅——现代芭蕾精品》等保留剧目,形成了上海芭蕾舞团优雅细腻、博采众长的“海派艺术风格”。
《白毛女》的辉煌造就了石钟琴、茅惠芳、凌桂明等芭蕾表演艺术家。其后,风格迥异的剧目磨练并打造了汪齐凤、辛丽丽、杨新华、陈真荣、季萍萍、范晓枫、孙慎逸、吴虎生、余晓伟等一批批优秀的芭蕾明星。30多年来,青年演员们先后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中荣获了37枚奖牌,实现了中国芭蕾在国际芭蕾舞赛坛上零的突破——第一块奖牌、第一个双人舞大奖、第一个芭蕾“奥林匹克”金奖都出自于上海芭蕾舞团。
上海芭蕾舞团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,与海内外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建立了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。除了在全国各地演出外,上海芭蕾舞团还先后在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法国、西班牙、挪威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日本、朝鲜、印度尼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、芬兰、韩国等国家和香港、台湾、澳门等地区近百个城市演出,向世界展示中国芭蕾独特的魅力,被西方媒体称为“来自于中国上海的芭蕾像中国的瓷器(China)一样精美”。
芭蕾舞剧白毛女 敬请期待!
温馨提示:1.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(儿童项目除外),1.2米以上儿童需持票入场。